读点经典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154章 汉纪二十三 孝成皇帝上之下,超硬核解读资治通鉴,读点经典,新笔趣阁),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邛成太后去世的时候,丧事办得很仓促,官吏为了赶紧办完就向百姓强行征收财物,汉成帝听说后,认为这是丞相、御史的过错。冬天十一月己丑日,下诏书免去丞相薛宣的官职,让他成为平民,御史大夫翟方进降为执金吾。二十多天后,丞相的职位空缺,群臣大多推举翟方进;汉成帝也很看重他的才能,十一月壬子日,提拔翟方进为丞相,封他为高陵侯。任命诸吏、散骑、光禄勋孔光为御史大夫。翟方进凭借经学进入官场,他做官的时候,执法严厉苛刻,喜欢仗势树立威严;对自己忌恨厌恶的人,就用严厉的法律条文狠狠地诋毁,被他中伤的人很多。有人说他心怀私心诋毁他人,处事不公正,汉成帝因为翟方进举荐的人符合标准,就不认为他不对。孔光,是褒成君孔霸的小儿子,他兼任尚书,掌管朝廷机要十多年,遵守法令制度,遵循旧例办事,汉成帝有问题问他,他就依据经义法律,按自己内心认为合适的方式回答,不迎合皇帝的意图;如果皇帝不听从,他也不敢强行劝谏争辩,因此能长久安稳。他有时上奏言事,事后就把草稿销毁,认为把君主的过错彰显出来以显示自己的忠诚正直,这是臣子的大罪。他举荐人才,唯恐被举荐的人知道是他举荐的。休假回家的时候,和兄弟妻子聊天,始终不涉及朝廷的政事。有人问孔光:“温室殿里种的都是什么树啊?”孔光沉默不回答,转而说些别的话,他就是这样不泄露朝廷机密。
汉成帝到雍地,祭祀五畤。
卫将军王商厌恶陈汤,上奏说“陈汤乱说昌陵还会重新迁移百姓;又说黑龙冬天出现,是皇帝多次微服出行的应验。”廷尉上奏说“陈汤说的话不应该说,犯了大不敬之罪。”汉成帝下诏,因为陈汤有功劳,免去他的官职让他成为平民,流放到边疆。
汉成帝因为赵皇后能被立,淳于长出了不少力,所以很感激他,就追记并彰显他之前建议停建昌陵的功劳,让公卿们商议给淳于长封侯。光禄勋平当认为:“淳于长虽然说了好话,但不符合封侯的规定。”平当因此被贬为巨鹿太守。汉成帝于是下诏,因为常侍闳,侍中、卫尉淳于长首先提出好的计策,赐给淳于长、闳关内侯的爵位。将作大匠解万年奸佞邪恶不忠诚,他的恶行影响到众多百姓,和解汤一起被流放到敦煌。
当初,少府陈咸,卫尉逢信,他们的官位资历都在翟方进之上;翟方进当官晚,担任京兆尹的时候,和陈咸关系很好。等到御史大夫的职位空缺,他们三人都是有名的公卿,都在候选之列,结果翟方进得到了这个职位。正好丞相薛宣获罪,和翟方进有牵连,汉成帝让五位二千石官员一起审问丞相、御史,陈咸责备翟方进,希望能抓住他的把柄,翟方进心里很记恨。陈汤向来因为有才能而得到王凤和王音的赏识,陈咸、逢信都和陈汤关系很好,陈汤多次在王凤、王音面前称赞他们,他们因此当上了九卿。等到王商驱逐陈汤,翟方进就趁机上奏说“陈咸、逢信依附陈汤来谋求举荐,不择手段,毫无羞耻之心。”于是陈咸、逢信都被免官。
这一年,琅邪太守朱博担任左冯翊。朱博治理郡县,常常让下属各县任用当地的豪强做主要官吏,根据实际情况决定任用文官还是武官。县里如果有厉害的盗贼或者其他不寻常的事,朱博就发文书用欺诈的方式责备他们,如果他们尽力办事有成效,一定会给予丰厚的奖赏;要是心怀欺诈不称职,马上就会受到惩罚。因此豪强们都很害怕服从,事情没有办不成的。
评论
永始二年,西汉王朝的各种问题进一步加剧,王朝的统治愈发摇摇欲坠。
从外戚势力来看,王音去世,这使得王氏家族失去了一位相对正直且能谏言的人物,对王氏家族内部的平衡与朝廷政治生态产生了一定影响。而王商接任重要职位,其后续行为如厌恶并排挤陈汤,反映出王氏家族成员利用权力排除异己,进一步巩固自身势力,这加剧了朝廷内部的权力斗争与政治混乱。
在皇帝行为方面,汉成帝的表现令人失望。他沉迷于燕乐,微服出行与群小混在一起,不仅荒废朝政,还严重损害了皇帝的威严与形象。面对谷永恳切的谏言,他起初大怒,虽然后来气消后悔,但这种对谏言的态度反复无常,显示出他缺乏自我约束与从谏如流的品质,难以真正改变自己的行为,从而无法有效解决王朝面临的危机。
政治生态层面,官场斗争激烈且复杂。翟方进在官场的升迁过程中,凭借各种手段打击曾经的好友陈咸、逢信,以巩固自己的地位,这种行为凸显出当时官场为求上位不择手段,道德沦丧。而孔光虽谨慎守法,但过于保守,只知遵循旧例,不敢强谏,对朝廷的积弊未能起到实质性的改变作用,反映出官场风气的僵化与不思进取。
民生经济上,昌陵修建的反复折腾,以及官吏为办丧事向百姓强行征敛财物,使得百姓生活困苦不堪,民怨沸腾。这不仅加重了百姓的负担,也严重削弱了王朝的统治基础,导致百姓对朝廷失去信任,社会矛盾进一步激化。
在文化与道德方面,班伯借解读屏风画向汉成帝谏言,指出沉迷酒色的危害,然而张放等人对此不满,侧面反映出当时宫廷中不良风气盛行,正直的言论难以得到认同与重视,道德规范在宫廷中逐渐失去约束作用。
总体而言,永始二年的西汉王朝,在皇帝昏庸、外戚弄权、官场腐败、民生艰难、道德失范等多重困境交织下,已经深陷危机泥潭。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