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点经典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143章 汉纪二十一 孝元皇帝下,超硬核解读资治通鉴,读点经典,新笔趣阁),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汉元帝末年至成帝即位:皇位更迭与新政建言

起初,太子年轻的时候喜欢研读经书,为人宽厚、博学且行事谨慎。但后来呢,这太子染上了爱喝酒的毛病,还特喜欢宴饮作乐,汉元帝就觉得这孩子不咋靠谱,没啥治国的才能。而山阳王刘康呢,多才多艺,他母亲傅昭仪又深得汉元帝宠爱,所以汉元帝就老想着,要不把山阳王立为皇位继承人得了。

汉元帝到了晚年,身体毛病越来越多,也不太爱处理朝政,反倒对音乐特别着迷。有时候他在宫殿的台阶下摆放鼙鼓,自己站在殿前的栏杆上,用铜丸从高处往下投,击打鼙鼓,那鼓声居然能和庄严的鼓乐节拍相契合。后宫里以及皇帝身边那些懂音乐的人,没一个能做到的,嘿,没想到这山阳王居然也能行,汉元帝就老是夸赞山阳王有才华。这时候,史丹站出来说:“要说有才华,那得是聪明好学,能温故而知新,咱们皇太子就是这样的人啊。要是就凭摆弄丝竹鼓鼙这些玩意儿来衡量人才,那陈惠、李微可比匡衡强多了,他俩都能当相国啦!”汉元帝听了,默默一笑。

等到汉元帝生病卧床,傅昭仪和山阳王刘康天天在他身边伺候着,可皇后和太子却很难有机会进宫探望。汉元帝的病情逐渐加重,心里头烦躁不安,还多次向尚书打听汉景帝当年立胶东王刘彻为太子的旧事。这可把太子的大舅阳平侯王凤给急坏了,他当时担任卫尉、侍中,和皇后、太子一样,都忧心忡忡,不知道该咋办才好。

史丹作为汉元帝亲近的大臣,得以进宫侍奉并照看皇帝病情。瞅准汉元帝独自躺着休息的间隙,史丹直接走进卧室,在青色的蒲席上叩头,哭着说:“皇太子因为是嫡长子,被立为太子已经十多年了,他的名号早已深入百姓心中,天下人没有不归心于他,把他当作臣子的君主的。现在大家看到山阳王一向深受陛下宠爱,外面都在传一些流言,说朝廷在考虑更换太子,这可让大家人心惶惶。要是真有这事儿,公卿大臣们肯定拼死相争,不会接受这样的诏令。我恳请陛下先赐我一死,好让我给群臣做个表率!”汉元帝这人向来仁慈,见不得史丹哭得这么伤心,而且史丹说得情真意切,一下子就被打动了,长叹一口气说:“我一天天身体越来越差,太子和两个王爷年纪还小,我心里头确实放心不下,怎么能不牵挂呢!但并没有更换太子的打算。况且皇后向来谨慎,先帝又疼爱太子,我怎么能违背先帝的旨意呢!驸马都尉你这是从哪儿听来的这些话呀?”史丹赶紧往后退,一边叩头一边说:“是我这愚昧的臣子胡乱听到的,罪该万死!”汉元帝这才消了气,对史丹说:“我的病越来越严重,恐怕好不了了,你一定要好好辅佐太子,别违背我的心意。”史丹抽泣着站起身来,太子的地位这才算是稳稳地确定下来。在这个过程中,右将军、光禄大夫王商,还有中书令石显也都拥护太子,出了不少力。

夏天五月壬辰日,汉元帝在未央宫驾崩。

班彪称赞说:我的外祖父的兄弟曾经担任汉元帝的侍中,他告诉我说:“汉元帝多才多艺,擅长书写篆隶,能弹奏琴瑟,吹奏洞箫,自己谱写乐曲,配上歌声,对音律节奏的把握十分精妙,达到了极高的水准。他年少时就喜好儒学,即位之后,重用儒生,把政事托付给他们,贡禹、薛广德、韦玄成、匡衡相继担任宰相。然而,汉元帝做事往往拘泥于儒家的文义,优柔寡断,汉宣帝开创的大业在他手里逐渐衰落。不过,汉元帝为人宽厚,能善待臣下,秉持恭俭的作风,发布的号令温和文雅,有古代贤君的风范。”

匡衡上奏说:“之前因为陛下身体不适,所以恢复了之前废除的各种祭祀,但最终也没得到神灵赐福。我考察了一下,卫思后、戾太子、戾后的陵园,按亲缘关系还没到该废除祭祀的时候。但孝惠帝、孝景帝的宗庙,按规定亲缘已尽,应该毁掉。还有太上皇、孝文太后、孝昭太后、昭灵后、昭哀后、武哀王的祠庙,也请全部废除,不再进行祭祀。”汉元帝批准了这个奏请。

六月己未日,太子登基即位,前往高庙祭拜祖先。尊称皇太后为太皇太后,皇后为皇太后。任命大舅侍中、卫尉、阳平侯王凤为大司马、大将军,兼管尚书事务。

秋天七月丙戌日,将汉元帝安葬在渭陵。

新皇帝大赦天下。

丞相匡衡上疏说:“陛下您秉持着至孝之心,对先帝的哀伤思念之情,一刻也没有停止,至今都没有参加过游乐、打猎之类的活动,这确实体现了陛下对慎终追远的高度重视,这种态度值得称赞。但我还是希望陛下,即便天性如此,也能更加用心。《诗经》里说:‘孤独忧伤,痛苦不已。’说的是周成王在守丧结束后,对先王的思念之情仍未平复,情绪难以平静。这正是成就周文王、周武王大业,推崇教化的根本所在。我还听老师说过:‘夫妻关系,是人生的开始,是万福的源头。婚姻的礼仪端正了,万物才能顺遂,天命才能保全。’孔子谈论《诗经》,把《关雎》放在首位,这是纲纪的开端,也是王道教化的起始。从上古时代以来,夏、商、周三代的兴衰,没有不是因为这个的。希望陛下仔细审视历史上得失盛衰的经验教训,以此奠定国家的根基,选拔有德行的人,戒除沉迷声色,亲近庄重恭敬之人,远离只擅长雕虫小技的人。我听说《六经》,是圣人用来统御天地之心,彰显善恶的归宿,明确吉凶的分别,通晓人道的正道,使人们不违背自己本性的经典。还有《论语》《孝经》,是圣人言行的关键,陛下应该深入探究其中的含义。我还听说圣明的君主在日常生活中,一举一动,都要遵循天命,侍奉双亲,上朝接见大臣,行事都有节制和规范,以此彰显人伦秩序。恭敬谨慎,是侍奉上天的态度;温和恭敬谦逊,是侍奉双亲的礼仪;端正自身,严肃恭敬,是面对众人的仪态;施予恩惠,和颜悦色,是对待臣下的态度。一举一动,都遵循礼仪规范,这样才能使行为符合仁义,成为人们的行为准则。如今正月初一,陛下到路寝,接受大臣朝贺,设酒宴款待天下臣民。《传》里说:‘君子慎重对待开端。’希望陛下留意日常行为举止的细节,让臣下能够仰望陛下盛大的德行和光辉,以此树立国家的根基,那可就是天下人的万幸了!”汉成帝恭敬地采纳了匡衡的建议。

评论

这段历史生动展现了西汉末年皇位传承的惊险历程以及新帝即位初期的政治动态,从中能洞察出诸多影响王朝走向的关键因素。

皇位继承方面,汉元帝因太子后期的行为表现以及对山阳王才能的欣赏,一度有更换太子的想法,这使得皇位继承充满变数。史丹关键时刻的力谏,以情动人,晓以大义,强调太子地位的稳固关乎国家稳定以及先帝遗愿,成功打消了汉元帝的念头。这一过程不仅凸显了宫廷斗争的微妙,也反映出在皇位传承中,情感、传统以及大臣的影响力相互交织。然而,这种仅凭君主个人喜好和他人谏言来决定皇位归属的方式,缺乏明确稳定的制度保障,为王朝内部的不稳定埋下了隐患。

汉元帝的统治特点也值得关注。他多才多艺且尊崇儒学,然而执政却优柔寡断,导致宣帝时期的兴盛局面逐渐衰落。这表明君主个人的才能并不等同于治国理政的能力,在复杂的政治环境中,决策的果断性和战略眼光至关重要。

匡衡在元帝末年和成帝即位初期,就祭祀制度等问题提出建议并被采纳,体现了大臣在政权交替时对国家制度的调整作用。而他向成帝上疏,强调君主德行、婚姻礼仪以及遵循经典对治国的重要性,反映出儒家思想在当时政治理念中的主导地位,同时也表明新帝即位初期,大臣期望通过引导皇帝行为来稳固政权、推行教化。

总体而言,汉元帝末年至成帝即位这一阶段,看似是正常的皇位更迭,实则暗流涌动。从皇位继承的波折到皇帝统治风格的转变,再到大臣对新政的建言,诸多因素相互作用,西汉王朝在微妙的变化中,逐渐偏离兴盛轨道,其后续发展令人担忧,也为后世研究王朝兴衰提供了典型案例。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其他类型小说相关阅读More+

公主当年欲占春

千桦尽落

当我和闺蜜穿进修仙世界之后

氿桑

让你替嫁送死,你战场刷成神?

麻婆豆腐仙人

快穿:不孝女补偿手册

山游经

盗笔:盗墓从cos子车开始

同人女要饿死了

成为神医后,我被村花包围了!

陈唐旧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