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点经典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67章 汉纪七 太宗孝文皇帝下,超硬核解读资治通鉴,读点经典,新笔趣阁),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晁错的建言与汉文帝的举措

晁错又接着说:“皇上您招募百姓迁移到边境来充实边防,让屯守戍边的事儿更省事,运输物资的费用也减少了,这真是对百姓的大恩惠呀。下面的官员要是真能领会您这份厚意,奉公守法,照顾好那些迁移过来的老弱之人,善待年轻力壮的人,团结他们的心,不欺负克扣他们,让先来的人生活安乐,都不想老家了,那其他贫民就会羡慕,从而乐意前往。我听说古代迁移百姓,会考察当地阴阳是否调和,尝尝水泉的味道,然后规划城镇、设立里巷、划分住宅,先盖好房子,置办器物,这样百姓来了有住的地方,干活也有工具可用。这就是为什么百姓愿意轻易离开故乡,积极前往新的城邑。还会安排医生、巫师,用来救治疾病,举行祭祀活动,让男女能成婚,生死都有人照顾,死后坟墓也能挨在一起,大家一起种树养殖,房屋也完好安全。这样就能让百姓喜欢他们所处的地方,有长期定居的心思。

“我还听说古代在边境县邑设置防御敌人的制度,让五家组成一伍,伍有伍长;十个伍长组成一里,里有假士;四个里组成一连,连有假五百;十个连组成一邑,邑有假候。这些人都是从邑里挑选出来的贤能之才,他们能保护大家、熟悉地形、了解民心。平时在邑里就教百姓射箭的方法,战时就教导百姓如何应对敌人。所以内部卒伍训练有素,对外军政就能稳定。让他们习惯这种生活,不要随意迁徙,小时候一起玩耍,长大了一起做事。夜里打仗听到声音就能相互识别,足以相互救援;白天打仗互相看得见,足以相互认识;彼此之间的友爱之情,足以让他们为对方拼死效力。像这样,再用丰厚的奖赏鼓励,用严厉的刑罚威慑,那大家就会前赴后继,勇往直前。迁移来的百姓要是没有强壮的体魄和才能,那就只是浪费衣服粮食,派不上用场;就算有才能,要是没有好的官吏管理,也还是徒劳无功。皇上您拒绝和匈奴和亲,我猜他们今年冬天可能会南下。要是能狠狠地整治他们一次,就能让他们终身留下创伤。想要树立威望,最好在秋天匈奴人开始南下的时候动手;要是匈奴来了却不能把他们困住,让他们得意洋洋地离开,以后就不容易制服他们了。”

晁错这人性格严厉、刚直,又苛刻,凭借能言善辩得到太子的宠信,太子府上的人都叫他“智囊”。

公元前168年,也就是癸酉年,这一年冬天十二月,黄河在酸枣县决口,向东冲垮了金堤,东郡征调大量士卒去堵塞决口。

到了春天三月,朝廷废除了关卡,出入不再需要通行凭证。

晁错对汉文帝说:“圣明的君主在位,百姓却不会受冻挨饿,这不是因为君主能亲自耕种给百姓吃,亲自织布给百姓穿,而是因为他能为百姓开辟获取财富的途径。所以尧的时候有九年水灾,汤的时候有七年旱灾,但国家却没有被遗弃和瘦得皮包骨的人,这是因为储备充足,事先做好了准备。现在天下统一,土地和人口数量不比汤、禹的时候少,又连着几年没有水旱天灾,可储备却比不上那时,这是为什么呢?是因为土地还有潜力没发挥出来,百姓还有余力没使出来;能种粮食的土地没有全部开垦,山林水泽的资源没有完全开发,四处游荡不从事农业生产的人没有全部回归务农。

“人在寒冷的时候,不会等到有又轻又暖的衣服才穿;饥饿的时候,不会等到有美味的食物才吃;饥寒交迫的时候,就顾不上廉耻了。人之常情,一天不吃两顿饭就会饿,一年不做衣服就会冷。肚子饿了没饭吃,皮肤冷了没衣穿,就算是慈母也没法保住自己的孩子,君主又怎么能拥有百姓的拥护呢!圣明的君主明白这个道理,所以鼓励百姓从事农桑,减轻赋税,增加储备,充实仓库,防备水旱灾害,这样才能拥有百姓。百姓呀,全看君主怎么引导;百姓追求利益,就像水往低处流一样,不分东西南北。

那珍珠、玉石、金银,饿了不能当饭吃,冷了不能当衣穿,可大家却都珍视它们,这是因为君主使用它们的缘故。这些东西又轻又小,容易收藏,拿在手里,就能走遍天下而不用担心饥寒。这就使得臣子轻易地背弃他的君主,百姓轻易地离开家乡,盗贼受到诱惑,逃亡的人也容易携带财物。粟米、布帛,生长在土地里,按时令成长,靠人力收获,不是一天就能长成的;几石重的东西,一般人扛不动,也不会被奸诈邪恶的人惦记,可一天没有就得受饥寒。所以圣明的君主看重五谷而轻视金玉。

现在一个五口之家的农民,服役的人不少于两个,能耕种的土地不过百亩,百亩土地的收成不过百石。春天耕种,夏天除草,秋天收获,冬天贮藏,还要砍柴,为官府服役,应付各种徭役;春天不能躲避风尘,夏天不能躲避暑热,秋天不能躲避阴雨,冬天不能躲避寒冷,一年四季没有一天休息;还要私下里迎来送往,吊唁死者,慰问病人,抚养孤儿,养育小孩。如此辛勤劳苦,还会遭受水旱灾害,再加上紧急的政令、繁重的赋税,征收赋税还不按时,早上发布的命令晚上就改变。有粮食的人只能半价卖掉粮食,没有粮食的人就得借加倍利息的高利贷,于是就出现了卖田宅、卖子孙来偿还债务的情况。而那些商人,大的囤积货物,谋取暴利,小的开店贩卖,赚取差价,每天在都市中游荡,趁着朝廷急需物资,卖的东西价格必定翻倍。所以他们男的不耕种,女的不养蚕织布,却穿着华丽的衣服,吃着精美的食物;没有农民的辛苦,却能获得丰厚的收益。他们凭借财富,结交王侯,势力超过官吏,还为了利益相互倾轧;出门千里游玩,一路上车辆络绎不绝,乘坐坚固的车子,赶着肥壮的马匹,穿着丝绸鞋子,披着白色的丝绸衣服。这就是商人兼并农民,农民流亡的原因。

当下最要紧的事,莫过于让百姓从事农业生产。要想让百姓务农,关键在于重视粮食;重视粮食的办法,在于让百姓可以用粮食来作为获得奖赏和免除刑罚的手段。现在招募天下人向官府缴纳粮食,可以封爵,可以赎罪。这样一来,富人能得到爵位,农民能得到钱财,粮食也能流通起来。能够缴纳粮食来获取爵位的,都是有多余粮食的人。从他们多余的粮食中拿出一部分供朝廷使用,那么贫民的赋税就能减少,这就是所谓的损有余,补不足,政令一出,百姓就能获利。现在规定百姓有一匹战马的,可以免除三个人的兵役;战马是国家的军事装备,所以给予这样的优待。神农氏曾教导说:‘有十仞高的石头城墙,百步宽的护城河,上百万的披甲士兵,但如果没有粮食,也守不住。’由此可见,粮食是君主最需要的,是治理国家的根本。现在让百姓缴纳粮食获得爵位,到五大夫以上才免除一个人的兵役,这与献上一匹战马的功效相比,相差太远了。爵位,是君主所掌控的,从嘴里说出来就无穷无尽;粮食,是百姓种出来的,生长在土地里不会匮乏。得到高爵位和免除罪行,是人们非常渴望的。让天下人都向边境缴纳粮食来获得爵位、免除罪行,不出三年,边境的粮食肯定就多了。”汉文帝听从了晁错的建议,下令百姓向边境缴纳粮食,根据缴纳粮食的多少授予不同等级的爵位。

晁错又上奏说:“皇上您让天下人缴纳粮食到边境来封爵,这是很大的恩惠。我担心边境士卒的粮食不够用,把天下的粮食大量调运过去。如果边境的粮食足够支撑五年,就可以让百姓把粮食缴纳到郡县;郡县的粮食足够支撑一年以上,就可以适时地赦免罪犯,并且不再向农民征收租税。这样,皇上的恩泽就能遍及万民,百姓会更加努力务农,生活富足安乐。”

汉文帝又采纳了他的建议,下诏说:“引导百姓的途径,在于致力于根本。我亲自率领天下百姓从事农业生产,到现在已经十年了,可田野并没有更多地被开垦,年景一旦不好,百姓就面带饥色;这说明从事农业生产的人还不多,官吏也没有更加努力。我的诏书多次下达,每年都鼓励百姓种树,可成效却不显着,这是官吏执行我的诏令不勤勉,对百姓的劝勉也不明确。况且我们的农民非常辛苦,官吏却不体谅,这怎么能让农业生产取得成效呢!今年就赐给农民一半的租税。”

公元前167年,甲戌年,春天二月甲寅日,汉文帝下诏说:“我亲自率领天下百姓耕种,来提供祭祀用的谷物;皇后亲自采桑,来提供祭祀穿的礼服。要把相关礼仪准备好!”

当初,秦朝的祝官有一种秘祝的制度,一旦出现灾祸吉祥的事情,就把过错推给下面的人。这年夏天,汉文帝下诏说:“我听说,按照天道,灾祸是由怨恨引起,福气是由德行产生,百官的过错,应该由我来承担。现在秘祝之官把过错推给下面的人,来彰显我的不德,我很不认同。把这个制度废除掉!”

齐国的太仓令淳于意犯了罪,应当受刑,朝廷下诏将他逮捕,押解到长安。他的小女儿缇萦上书说:“我父亲做官,齐国人都称赞他廉洁公正;现在因犯法应当受刑。我伤心的是,人死了不能复生,受刑致残后也不能再复原,即使以后想改过自新,也没有机会了。我愿意自己没入官府做奴婢,来赎父亲的刑罚之罪,让他能够有机会改过自新。”

围绕汉文帝时期晁错的建言及文帝举措展开,内容兼具政治智慧与历史启示: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其他类型小说相关阅读More+

公主当年欲占春

千桦尽落

当我和闺蜜穿进修仙世界之后

氿桑

让你替嫁送死,你战场刷成神?

麻婆豆腐仙人

快穿:不孝女补偿手册

山游经

盗笔:盗墓从cos子车开始

同人女要饿死了

成为神医后,我被村花包围了!

陈唐旧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