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点经典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62章 汉纪六 太宗孝文皇帝中,超硬核解读资治通鉴,读点经典,新笔趣阁),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汉文帝前三年:诸事纷纭的西汉时光
汉文帝前三年(公元前177年)
冬天十月丁酉日是月底,发生了日食。
十一月丁卯日又是月底,再次发生日食。
汉文帝下诏说:“之前我让列侯们回到自己的封国,有些人找借口还没动身。丞相是我看重的人,就请丞相为我率领列侯们回到封国吧!”
十二月,汉文帝免去丞相周勃的职务,让他回封国去。乙亥日,任命太尉灌婴为丞相,同时撤销太尉这个官职,把太尉的职责归到丞相那里。
夏天四月,城阳景王刘章去世。
当初,赵王张敖向汉高祖献上一位美人,美人得到宠幸后怀了孕。等到贯高谋反的事情败露,这位美人也受牵连被关押在河内。美人的弟弟赵兼通过辟阳侯审食其向吕后求情,吕后因为嫉妒,不肯向汉高祖说明情况。美人已经生下孩子,心中怨恨,就自杀了。官吏把孩子抱来给汉高祖,汉高祖很后悔,给孩子取名为刘长,让吕后抚养他,把孩子的母亲葬在了真定。后来刘长被封为淮南王。
淮南王从小就没了母亲,一直依附吕后,所以在汉惠帝和吕后掌权的时候,他没遭遇什么祸患。但他心里一直怨恨辟阳侯,觉得辟阳侯没有在吕后面前极力争取,才导致他母亲含恨而死。汉文帝即位后,淮南王自认为和皇帝关系最亲近,就变得骄横傲慢,多次不遵守法令,汉文帝常常宽容他。这一年,淮南王进京朝见,跟随汉文帝到皇家园林打猎,和汉文帝同坐一辆车,还常常称汉文帝为“大哥”。淮南王很有才能和力气,能举起大鼎。他就去拜见辟阳侯,从袖子里拿出铁椎砸辟阳侯,还让随从魏敬把辟阳侯给杀了。然后他跑到皇宫前,袒露上身向汉文帝请罪。汉文帝被他为母亲报仇的心意所感动,就赦免了他,没有治罪。当时,薄太后、太子以及大臣们都有点害怕淮南王。淮南王因此回到封国后更加骄横放纵,出行时像皇帝一样清道戒严,还使用和皇帝一样的规制。袁盎劝谏说:“诸侯太骄横,肯定会出乱子。”汉文帝没有听从。
五月,匈奴的右贤王侵入并占据了河南地区,侵犯抢掠上郡为汉朝守卫边塞的蛮夷部落,杀害掳掠百姓。汉文帝前往甘泉宫。派丞相灌婴调发八万五千战车和骑兵,到高奴攻打右贤王,还调发中尉所属的步兵归卫将军指挥,驻扎在长安。右贤王最后逃出了塞外。
汉文帝从甘泉宫前往高奴,顺便到了太原,接见以前的大臣,都给了赏赐,还免除晋阳、中都百姓三年的田租。在太原停留游玩了十多天。
当初,大臣们诛杀吕氏家族的时候,朱虚侯刘章功劳特别大。大臣们曾许诺把赵国的全部土地封给朱虚侯,把梁国的全部土地封给东牟侯。汉文帝即位后,听说朱虚侯和东牟侯当初想拥立齐王为帝,就降低了他们的功劳评定。等到封皇子的时候,才从齐国割出两个郡封给他们做王。刘兴居觉得自己功劳被剥夺,心里很不痛快。听说汉文帝到了太原,以为皇帝要亲自去攻打匈奴,就趁机发兵造反。汉文帝得知后,召回丞相和出征的军队,都回到长安,任命棘浦侯柴武为大将军,率领四位将军、十万大军去攻打刘兴居;任命祁侯缯贺为将军,驻扎在荥阳。秋天7月,汉文帝从太原回到长安。下诏说:“济北的官吏和百姓,在朝廷军队没到之前就自行安定,或者带着军队、城邑投降的,都赦免他们,恢复他们的官职爵位;参与刘兴居造反又回来的,也赦免。”8月,济北王刘兴居兵败自杀。
当初,南阳人张释之担任骑郎,十年都没有得到升迁,就想辞官回家。袁盎知道他有才能,就推荐了他,张释之当上了谒者仆射。
张释之跟随汉文帝出行,登上虎圈,汉文帝向上林尉询问登记各种禽兽的册子。问了十几个问题,上林尉左顾右盼,一个都答不上来。虎圈的啬夫在旁边代替上林尉回答了。汉文帝问的关于禽兽册子的问题很详细,想借此考察上林尉的能力。啬夫对答如流,说个不停。汉文帝说:“官吏不就应该像这样吗!上林尉真是没用!”于是下诏让张释之任命啬夫为上林令。张释之过了一会儿上前说:“陛下觉得绛侯周勃是怎样的人呢?”汉文帝说:“是忠厚的长者。”张释之又问:“东阳侯张相如是什么样的人呢?”汉文帝又说:“也是忠厚长者。”张释之说:“绛侯和东阳侯被称为长者,可这两人说起事情来,都不怎么会表达,难道要学这个啬夫,能说会道、伶牙俐齿吗!而且秦朝任用那些舞文弄墨的官吏,他们争着以办事迅速、苛刻审查来显示自己的才能。这样做的弊端就是,只注重表面文章,没有实际内容,听不到自己的过错,国家逐渐衰败,最后土崩瓦解。现在陛下因为啬夫能言善辩就越级提拔他,我担心天下人会跟风,都去争着耍嘴皮子,而没有实际才能。下面的人受上面的影响,比影子和回声还快,所以陛下的举措不能不慎重啊。”汉文帝说:“说得好!”就没有任命啬夫。汉文帝上车后,让张释之陪乘。在慢慢行驶的路上,汉文帝问张释之秦朝的弊端,张释之都如实回答。回到宫中,汉文帝任命张释之为公车令。
没过多久,太子和梁王同乘一辆车入朝,经过司马门的时候没有下车。于是张释之追上去拦住太子和梁王,不让他们进入殿门,还弹劾他们“经过公门不下车,犯了不敬之罪”,并上奏给汉文帝。薄太后听说了这件事,汉文帝摘下帽子,向薄太后谢罪,说自己教导儿子不严谨。薄太后就派使者传达诏令,赦免了太子和梁王,他们才得以进入。汉文帝因此觉得张释之很了不起,任命他为中大夫。没过多久,又升为中郎将。
张释之跟随汉文帝到霸陵,汉文帝对大臣们说:“唉!要是用北山的石头做棺材,在中间填充切碎的苎麻丝絮,再用漆黏合,难道还能被打开吗!”大臣们都说:“好啊!”张释之说:“要是棺材里有让人想要的东西,就算把整个南山都封起来,还是会有缝隙让人找到;要是里面没有让人想要的东西,就算没有石头棺材,又有什么可担心的呢!”汉文帝称赞说得好。这一年,张释之被任命为廷尉。汉文帝出行经过中渭桥,有一个人从桥下跑出来,拉车的马受到惊吓。于是汉文帝派人把那个人抓住,交给廷尉治罪。张释之上奏判决结果:“这个人冲犯了皇帝出行的车驾,应处以罚金。”汉文帝生气地说:“这个人惊吓了我的马,幸亏这匹马温顺,要是别的马,说不定就把我摔伤了!可廷尉却只判他罚金。”张释之说:“法律是天下人共同遵守的。现在法律就是这样规定的,如果加重处罚,法律就不能取信于民了。而且当时,陛下您要是派人直接杀了他也就罢了。现在既然交给廷尉处理,廷尉是天下公平的象征,一旦有偏差,天下人用法都会跟着随意轻重,百姓们该怎么安放自己的手脚呢!希望陛下明察。”汉文帝过了很久才说:“廷尉的判决是对的。”
后来有人偷了高祖庙神座前的玉环,被抓住了。汉文帝很生气,把这件事交给廷尉处理。张释之按照“偷盗宗庙服饰器物”的罪名上奏,判处死刑。汉文帝大怒说:“这个人太无法无天了,竟敢偷盗先帝的器物!我把案子交给廷尉,是想判他灭族,可你却按照法律上奏,这不是我恭敬承奉宗庙的意思。”张释之脱下帽子,磕头谢罪说:“按照法律,这样判就足够了。而且同样的罪名,也要根据情节的轻重来区分。现在偷了宗庙的器物就判灭族,如果万一有愚蠢的百姓挖了长陵的一抔土,陛下又该怎么加重对他的处罚呢?”汉文帝就向薄太后说明情况,薄太后同意了张释之的判决。
评论
汉文帝前三年,西汉在政治、军事、司法等方面都经历了一系列重要事件,这些事件深刻地影响着西汉王朝的走向。
政治上,汉文帝对列侯归国的督促以及对丞相和太尉官职的调整,显示出他对朝廷权力结构和地方治理的重视,试图强化中央对地方的掌控,优化权力分配,为国家的稳定运行奠定基础。同时,淮南王刘长的行为及汉文帝对他的态度,反映出皇室内部关系的复杂。刘长因特殊经历和自恃与皇帝亲近而骄纵,汉文帝的宽容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他的气焰,这也为日后可能出现的问题埋下伏笔。
军事上,匈奴右贤王的入侵引发了汉朝的军事行动,汉文帝果断派遣丞相灌婴领军出击,展现出扞卫国家领土、保护百姓的决心。而济北王刘兴居的谋反,反映出地方诸侯对中央政权的挑战。汉文帝迅速做出反应,调兵平叛,并通过赦免相关人员的诏令来分化叛军,稳定局势,体现了他在处理内部叛乱时的政治智慧和策略。
司法方面,张释之的一系列事迹充分展示了他作为司法官员对法律公正的坚守。无论是对啬夫任用的谏言,还是在处理太子过司马门不下车、百姓犯跸以及偷盗宗庙器物等案件中,他始终秉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法律应取信于民的原则,不迎合皇帝的一时情绪,极力维护法律的权威性和公正性。汉文帝最终对张释之判决的认可,也反映出汉文帝能够听取合理建议,尊重法律,展现出一位明君的风范。这一系列事件不仅对当时的社会秩序起到了维护作用,更为后世树立了司法公正的典范,对中国古代法律文化的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
总体而言,汉文帝前三年的这些事件,从不同角度反映出西汉初期在巩固政权、应对外部威胁、维护社会公平等方面所做出的努力和探索,为汉文帝后续的统治以及西汉的繁荣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