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点经典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18章 周纪四 赧王中,超硬核解读资治通鉴,读点经典,新笔趣阁),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战国风云:权力、抉择与忠义的交织

齐王逃亡到卫国,卫君赶忙腾出宫殿给齐王住,还对齐王称臣,各种物资供应得十分周到。可齐王却一点都不客气,对卫君很不尊重,结果卫人就不再对他客气,还侵犯了他。齐王没办法,只好离开卫国,前往邹国和鲁国。到了邹、鲁,齐王还是一副骄傲自大的样子,邹国和鲁国直接拒绝他入境。没办法,齐王只好逃到莒地。楚国派淖齿带兵去救齐国,淖齿到齐国后就当上了齐相。这淖齿心里打着小算盘,想和燕国瓜分齐国土地,于是就抓住齐湣王,开始数落他的罪状:“千乘、博昌之间,方圆几百里的地方,下起血雨,衣服都被染红了,大王您知道这事吗?”齐湣王说:“知道。”淖齿又问:“嬴、博之间,地面裂开,深到能看到泉水,大王您知道吗?”齐湣王又答:“知道。”淖齿接着问:“有人在宫门前哭泣,去找却找不到人,离开后又能听到哭声,大王您知道吗?”齐湣王还是说:“知道。”淖齿就说:“天上降血雨染红衣服,这是上天的警告;大地开裂露出泉水,这是大地的警告;有人在宫门前哭泣,这是人的警告。天、地、人都发出警告了,大王您却不知道警醒,怎么能不受到惩罚呢!”说完就在鼓里把齐湣王给杀了。

荀子对这事儿评论说:国家啊,是天下最有利的形势。用正确的治国之道来治理国家,国家就能非常安定、繁荣,这是积累美好事物的源头。要是不用正确的方法治理,国家就会面临极大的危险,成为沉重的负担,这样的话,有国家还不如没有。到了最糟糕的时候,想当个普通老百姓都不行。齐湣王和宋康王就是例子。所以治理国家,以义为根本就能称王天下,以信为根本就能称霸诸侯,只靠权谋就会走向灭亡。

要是以礼义来治理国家,并且不让任何事情损害礼义。哪怕做一件不义之事、杀一个无辜之人就能得到天下,仁德的人也不会去做。就这样坚定地守护着国家,内心如此稳固。和他一起治理国家的人,都是秉持正义的义士;制定的国家刑法,都是合乎义理的义法;君主极力倡导,率领群臣一心向往的,是正义的志向。这样一来,百姓就会以义来敬仰君主,国家的根基就稳固了。根基稳固国家就安定,国家安定天下也就安定了。所以说:用国家来成就义,很快就能声名远扬,商汤和周武王就是这样,这就是所谓的以义立而称王。

如果德行还没达到最高境界,义还没有完全实现,但是天下的事理大致都能掌握,刑赏和承诺在天下都有信誉,臣下都清楚地知道君主是可以信赖的。政令已经公布,即便看到利弊得失,也不欺骗百姓;盟约已经签订,即便看到利弊得失,也不欺骗盟友。这样的话,军队强大,城池坚固,敌国就会畏惧;国家统一且治理清明,盟友就会信任。即便处在偏僻落后的国家,也能威震天下,春秋五霸就是这样。这就是所谓的以信立而称霸。

要是只以功利来治理国家,不致力于伸张义、坚守信,只追求利益。对内不惜欺骗百姓来获取小利,对外不惜欺骗盟友来谋取大利。不修正自己治理国家的方法,却总是觊觎别人拥有的东西。这样一来,臣下和百姓就都会以欺诈之心对待君主。君主欺骗臣下,臣下欺骗君主,那上下就离心离德了。这样的话,敌国就会轻视你,盟友就会怀疑你,权谋之术天天使用,国家却免不了走向危险、被削弱,到最后就会灭亡,齐湣王和孟尝君就是如此。所以,凭借强大的齐国,却不致力于修礼义,不把政教作为根本,不追求统一天下,只是一味地致力于对外结交和扩张。因此,齐国强大的时候,向南能打败楚国,向西能压制秦国,向北能击败燕国,在中原能灭掉宋国。可等到燕国、赵国起兵攻打齐国的时候,就像摇落枯叶一样容易,结果齐湣王身死国亡,成为天下人的笑柄,后世说起恶行必然会提到他。这没有别的原因,就是因为不遵循礼义,只靠权谋。

这三种情况,是明智的君主必须谨慎选择的,也是仁人志士必须清楚明白的。善于选择的人能掌控别人,不善于选择的人就会被别人掌控。

乐毅听说昼邑人王蠋很贤能,就下令军队在昼邑周围三十里内不得骚扰。还派人去请王蠋出山相助,王蠋婉拒不去。燕人威胁说:“你要是不来,我们就屠了昼邑!”王蠋说:“忠臣不侍奉两个君主,烈女不改嫁两个丈夫。齐王不听我的劝谏,所以我退隐到乡下种地。如今国家破亡,君主死去,我没能保全国家,你们又想用武力胁迫我,我与其不义地活着,不如死了算了!”于是就把脖子挂在树枝上,奋力挣扎,扯断树枝自杀了。燕军乘胜长驱直入,齐国的城池望风而溃。乐毅整顿燕军,禁止士兵侵犯掠夺百姓,还四处寻找齐国的隐士,对他们以礼相待,让他们声名显扬。他减轻百姓的赋税,废除残暴的法令,恢复齐国原来的政策,齐国百姓都很高兴。于是乐毅派遣左军渡过胶东、东莱;前军沿着泰山以东直到海边,占领琅邪;右军沿着黄河、济水,驻扎在阿、鄄,与魏军相连;后军靠近北海,安抚千乘;中军占据临淄,镇守齐国都城。还在郊外祭祀齐桓公和管仲,表彰贤人的里巷,为王蠋修墓。在燕国得到封地的齐国人有二十多位,在蓟城有爵位的有一百多人。六个月内,就攻下齐国七十多座城池,都设置为郡县。

这一年,秦王、魏王、韩王在京师会面。

赧王三十二年,公元前283年,戊寅年,秦国和赵国在穰地会面。秦国攻下魏国的安城,军队一直打到大梁才返回。

齐国发生淖齿之乱时,齐湣王的儿子法章改名换姓,跑到莒地太史敫家当佣人。太史敫的女儿觉得法章相貌不凡,不是普通人,很可怜他,常常偷偷给他送吃送穿,还和他私通。王孙贾原本跟随齐湣王,后来和齐湣王走散,找不到齐湣王的下落。他母亲对他说:“你早上出去晚回来,我就会靠着门张望;你晚上出去不回来,我就会靠着巷口张望。你现在侍奉大王,大王跑了,你却不知道他在哪里,你还有什么脸回来呢!”王孙贾听了,就跑到集市上大喊:“淖齿扰乱齐国,杀了齐湣王。想和我一起诛杀淖齿的,把右臂袒露出来!”集市上有四百多人响应,跟着王孙贾去攻打淖齿,把淖齿给杀了。于是齐国逃亡在外的大臣们一起寻找齐湣王的儿子,想要拥立他为齐王。法章一开始害怕被杀,过了很久才敢表明自己的身份,大臣们就拥立他为齐王,据守莒城抵抗燕国,还在国内发布公告说:“齐王已经在莒城即位了!”

赵王得到了楚国的和氏璧,秦昭王很想要,就提出用十五座城来交换。赵王不想给,又怕秦国强大;想给吧,又担心被秦国骗。于是就问蔺相如该怎么办,蔺相如回答说:“秦国用城池来换和氏璧,大王您要是不答应,那理亏的就是我们;要是我们把和氏璧给了秦国,秦国却不给我们城池,那理亏的就是秦国。比较这两个办法,宁可答应秦国,让秦国承担理亏的责任。我愿意带着和氏璧去秦国,如果秦国不给我们城池,我保证把和氏璧完好无损地带回来!”赵王就派蔺相如去了秦国。蔺相如到了秦国,秦王根本没有给赵国城池的意思。蔺相如就用计骗回和氏璧,派随从把和氏璧藏在怀里,从小路偷偷返回赵国,自己则留在秦国听候秦王发落。秦王觉得蔺相如很有才能,没有杀他,还以礼相待,送他回国。赵王任命蔺相如为上大夫。

卫嗣君去世,他的儿子卫怀君继位。卫嗣君喜欢洞察细微隐秘的事情。有个县令掀开褥子,露出破旧的席子,卫嗣君听说后,就赐给他一张新席子。县令大吃一惊,觉得国君简直像神一样。卫嗣君还派人到关卡集市,用金子贿赂关卡官吏,不久后把关卡官吏召来,问他有没有客商给你金子,你是怎么处理的,关卡官吏吓得不轻。卫嗣君宠爱泄姬,重用如耳,但又担心他们因为受宠而蒙蔽自己,于是就抬高薄疑的地位来与如耳抗衡,尊崇魏妃来与泄姬匹敌,说:“用这种方法来相互制衡。”

荀子对此评论说:卫成侯和卫嗣君,都是只会搜刮钱财、精打细算的君主,还没做到获取民心。子产做到了获取民心,但还没达到善于治理政事的程度。管仲善于治理政事,但还没做到遵循礼义。所以遵循礼义的君主能称王天下,善于治理政事的君主能使国家强大,获取民心的君主能使国家安定,只知道搜刮钱财的君主会走向灭亡。

赧王三十三年,公元前282年,己卯年,秦国攻打赵国,攻下两座城池。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其他类型小说相关阅读More+

公主当年欲占春

千桦尽落

当我和闺蜜穿进修仙世界之后

氿桑

让你替嫁送死,你战场刷成神?

麻婆豆腐仙人

快穿:不孝女补偿手册

山游经

盗笔:盗墓从cos子车开始

同人女要饿死了

成为神医后,我被村花包围了!

陈唐旧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