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点经典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65章 汉纪六 太宗孝文皇帝中,双阳插花芯,读点经典,新笔趣阁),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东方出现了彗星。

汉文帝中九年(公元前171年)

春天,发生大旱。

汉文帝中十年(公元前170年)

冬天,汉文帝前往甘泉宫。

将军薄昭杀了汉朝的使者。汉文帝不忍心杀他,就让公卿大臣去陪他喝酒,想让他自己自杀,薄昭不肯。汉文帝又让大臣们穿着丧服去哭他,薄昭这才自杀。

臣司马光说:李德裕认为:“汉文帝杀薄昭,决断是很英明的,但从道义上来说不太妥当。秦康公送别晋文公时,有对死者如生时一样的感慨。何况太后还在世,薄昭是太后唯一的弟弟,汉文帝毫不迟疑地杀了他,这没办法安慰太后的心。”我认为法律是天下公用的工具,只有善于运用法律的人,对亲疏关系一视同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这样人们才不敢有所依仗而触犯法律。薄昭虽然一向被称为忠厚长者,但汉文帝不给他安排贤能的师傅,却让他掌握兵权。他骄纵犯上,以至于杀了汉朝使者,不就是有所依仗才这样吗!要是再赦免他,那和汉成帝、汉哀帝的时候有什么区别呢!魏文帝曾经称赞汉文帝的美德,但不认同他杀薄昭这件事,说:‘皇后的家族,只应当用恩情养育他们,而不应当给他们权力。一旦触犯法律,又不得不惩处。’这是批评汉文帝一开始没有防范约束薄昭,这话很有道理。那么想要安慰母亲的心,是不是一开始就要慎重对待呢!

评论

这段内容涵盖了贾谊对国家治理的深刻见解以及汉文帝时期的诸多重要事件,展现了当时政治、文化等多方面的状况,对理解西汉初期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贾谊的言论犹如一面镜子,清晰映照出当时社会存在的种种问题。他对商鞅变法后秦国风俗败坏的描述,揭示了单纯追求功利而忽视道德礼义带来的恶果,这种遗风在西汉初期仍有残留,严重影响社会风气。他强调太子教育的重要性,认为其关乎天下命运,提出应选贤能之人辅佐太子,尽早进行道德教化,这一观点极具前瞻性,因为太子作为未来的统治者,其品德与才能直接决定国家走向。同时,贾谊深入剖析了礼与法的关系,指出礼能防患于未然,法只能事后惩处,主张以礼义为核心治理国家,构建良好社会秩序。他还特别提到对待大臣应注重廉耻节礼,避免过度羞辱,这样既能维护大臣尊严,又能促使他们坚守气节,为君主尽忠。这些见解全面且深刻,为汉文帝提供了系统的治国思路。

汉文帝时期的具体事件也从侧面反映出当时的政治局势。汉文帝对贾谊谏言的接纳,体现出他作为君主愿意倾听不同声音、积极寻求治理良策的态度。而封淮南厉王之子为列侯这一举措,贾谊虽极力劝谏,但汉文帝未采纳,这或许显示出汉文帝在处理皇室宗亲关系时的复杂考量,既要顾及亲情,又要考虑国家稳定,其中的权衡颇为艰难。薄昭杀汉使者后,汉文帝从不忍心诛杀到最终逼其自杀的过程,反映出法律执行与亲情之间的冲突。司马光对汉文帝此举的评价,引发我们对法律公正性与君主情感因素在政治决策中相互作用的思考。一方面,法律应公正无私,不论亲疏;另一方面,君主在执行法律时,难免会受到亲情等因素的干扰。

这一时期,贾谊的思想为西汉治国理念的完善提供了理论基础,而汉文帝的诸多决策与事件则构成了西汉政治发展的具体实践。它们共同影响着西汉初期的政治走向,为后世在国家治理、皇室关系处理以及法律执行等方面留下了宝贵的经验与教训。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其他类型小说相关阅读More+

上门女婿一母三女的小说

千桦尽落

莳柳

司臾

超硬核解读资治通鉴

读点经典

公主当年欲占春

千桦尽落

当我和闺蜜穿进修仙世界之后

氿桑

让你替嫁送死,你战场刷成神?

麻婆豆腐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