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章 风云骤起:逆途
我心依然1326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38章 风云骤起:逆途,穿越北宋靖康耻灭吾主沉浮,我心依然1326,新笔趣阁),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回帐后,他召集众将,面色阴沉似水。“诸位,如今形势愈发艰难,朝廷那边指望不上,咱得自己想法子。
太原城不能丢,可这粮草只够撑半月,兵力又分散,大家有何良策?”众将面面相觑,一时无人言语。
良久,一位老将站出来,沙哑着嗓子道:“将军,要不派人去周边州府筹措粮草?虽说艰难,但总比干等着强。
”赵翊微微点头:“也只能如此,可这一路金兵眼线众多,须得小心行事。”当下,便安排了几个得力手下去秘密筹备。
几日后,外出筹粮的小队陆续归来,却都面带沮丧。一人跪地哭诉:“将军,周边百姓也苦不堪言,能匀出的粮草杯水车薪,还未出城便遭遇金兵小股部队袭扰,折损了好些兄弟。”赵翊听闻,心中一痛,眼眶泛红:“兄弟们受苦了,都起来。”
正焦虑间,又有探子来报:“将军,金兵在城外集结,似有大动作,恐不日将再次攻城。
”帐内气氛瞬间凝重如铅,赵翊深吸一口气,起身踱步,脑海中飞速盘算。“传令下去,加固城防,多备滚木礌石,将士们轮番值守,绝不能让金兵得逞!”
城外,金兵营帐绵延数里,旌旗蔽日,喊杀声震天。
城内,宋军将士严阵以待,眼神坚毅如铁。攻城战一触即发,金兵如潮水般涌来,云梯、投石车纷纷登场。
宋军拼死抵抗,滚木礌石如雨点般砸下,一时间,血肉横飞,惨叫连连。
赵翊身先士卒,立于城头,弯弓搭箭,箭无虚发,每一箭都带着满腔怒火。身旁的副将急道:“将军,此地危险,您且退后!”赵翊怒喝:“此时退缩,军心必乱,我如何能退!”激战持续数日,金兵死伤惨重,却攻势不减。宋军亦是疲惫不堪,伤亡渐多。
关键时刻,李勇率援军从侧翼突袭金兵,顿时打乱敌军阵脚。
金兵慌乱撤退,宋军趁势追击,斩获颇丰。战后,李勇满身血污来见赵翊,单膝跪地:“将军,幸不辱命!原来李勇是赵翊早就安排好得侧翼,本来我只是为了以防万一,没想到最后取得如此效果。”赵翊连忙扶起,眼中满是欣慰:“好兄弟,来得及时!”
可还未等众人喘口气,朝廷急令又至。原来是朝中大臣弹劾赵翊擅自用兵、有违军纪,责令他即刻回朝述职。
赵翊接到命令,气得浑身发抖:“我在前线拼死拼活,他们却在后方捅刀子!”众将纷纷请命:“将军,不能回去,这必是奸臣陷害!”
赵翊冷静下来,思索片刻后道:“我若抗命,反倒坐实罪名。
我且回朝一趟,会会那帮家伙,你们守好城池,切不可懈怠。”临行前,他将城防诸事细细交代,又叮嘱王勇:“若遇危急,可相机行事,但务必保住太原。”
一路风餐露宿,赵翊回到东京。
刚踏入朝堂,便感受到一股压抑的敌意。徽宗高坐龙椅,面色阴沉。
大臣们交头接耳,目光或嘲讽或冷漠。赵翊上前跪地,不卑不亢:“臣赵翊,参见陛下。”徽宗冷哼一声:“赵翊,你可知罪?”赵翊抬头,直视徽宗:“臣不知何罪之有,臣在前线为陛下守土御敌,浴血奋战。”
朝堂上顿时议论纷纷,弹劾他的大臣站出来,尖声指责:“你擅自调兵,致大军陷入险境,此乃大罪!”赵翊怒目而视:“若不如此,太原早破,金兵早已长驱直入,尔等此刻还能在此高谈阔论?”一番辩驳,令部分大臣哑口无言,徽宗脸色也稍有缓和。
但仍有奸臣不死心,进谗言:“陛下,此人素有反心,留不得。”赵翊听闻,心中一惊,忙道:“臣对陛下忠心耿耿,天地可鉴!只望陛下能明察秋毫,多为前线将士着想,增兵添粮,方可保大宋江山。”徽宗沉吟良久,终是挥挥手:“罢了,你且回前线,戴罪立功。”
赵翊松了口气,退出朝堂。回营途中,他暗下决心:“不管前路如何崎岖,定要守好大宋山河,哪怕与这腐朽朝堂对抗到底!”待回到太原,他重新整顿军队,一面继续抵御金兵,一面悄然谋划,试图在这乱世中寻出一条破局之路,哪怕荆棘满布,也绝不回头……直至多年后,他的名字在民间口口相传,成为那段黑暗岁月中闪耀的希望之光,让后人知晓,在国难当头时,总有英雄挺身而出,虽千万人吾往矣。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