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章 重整山河待后
我心依然1326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52章 重整山河待后,穿越北宋靖康耻灭吾主沉浮,我心依然1326,新笔趣阁),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这场大战之后,潭州城再次迎来短暂的安宁。
但赵翊等人深知,战争的阴霾并未彻底消散,大宋的未来依旧充满变数。
他们拖着疲惫的身躯,回到城中,一方面安抚百姓,救治伤员;另一方面,总结经验,筹备下一次战斗。
徽宗听闻潭州大捷,喜出望外,对赵翊等人的赏赐再次加码。
然而,赵翊等人却无心领赏,他们带着胜利的战果,再次走进朝堂,向徽宗进谏:“陛下,如今虽两胜金兵,但我大宋积弊已久,若不彻底改革,实难长治久安。
恳请陛下痛下决心,清除朝堂奸佞,革新军政,充盈国库,唯此方可保大宋江山永固。”徽宗看着眼前这些满身伤痕却目光坚定的将领,心中有所触动,可当他环顾四周,看到那些心怀鬼胎的大臣们时,眼神中又闪过一丝犹豫。
朝堂之下,李纲也在默默筹划。他深知,单靠几个将领的热血和忠诚,难以改变大宋的命运,必须从根本上变革制度,选拔人才,充实国力。
于是,他联合一些有志之士,开始起草改革方案,涉及吏治、军事、经济等诸多方面,试图为大宋的复兴绘制一幅宏伟蓝图。
然而,改革之路从来都是充满艰辛与荆棘。那些既得利益者们怎会轻易放弃手中的权力?他们暗中勾结,对李纲等人的改革方案百般挑剔、恶意诋毁,甚至不惜编造谣言,诬陷李纲意图谋反。
一时间,京城中谣言纷飞,人心惶惶。
赵翊、岳飞、宋林得知李纲的困境后,决定挺身而出,为他撑腰。
他们在京城中四处奔走,向百姓们解释改革的必要性,揭露权贵们的阴谋。
百姓们听闻真相后,纷纷站在李纲这一边,街头巷尾,议论纷纷,都是对改革的支持之声。
在民众的呼声下,徽宗不得不重新审视李纲的改革方案。他召集大臣们再次商议,在赵翊等人的据理力争下,一些合理的改革措施终于得以通过。
吏治方面,开始清查贪官污吏,严惩不贷;军事上,加大对军队的投入,招募新兵,改良装备;经济领域,鼓励农桑,减免赋税,促进商业发展。
大宋,在这血与火的洗礼中,在忠勇之士的奋力拼搏下,在改革的阵痛与希望中,艰难地迈出了复兴的第一步。
然而,前方的道路依旧漫长,金兵的威胁如达摩克利斯之剑,高悬头顶,大宋的命运,依旧掌握在每一个为它拼搏、为它抗争的人手中……
随着改革措施的逐步推行,大宋境内呈现出一番新气象。
各地的贪官污吏纷纷落马,官场风气为之一清;新兵源源不断地补充进军队,训练场上喊杀声此起彼伏,士气高昂;农田里,百姓们辛勤劳作,庄稼长势喜人,粮仓渐渐充实起来。
但赵翊等人并未因此而放松警惕,他们深知,金兵虽连败两场,可实力犹存,必然会伺机反扑。
于是,他们一边加强潭州的城防建设,一边派出探子,深入北方,刺探金兵的动向。
果不其然,完颜宗望在经历两次惨败后,回到北方,卧薪尝胆。他不仅加紧训练兵马,还与周边部落勾结,试图扩充势力。同时,他借鉴宋军的战术,改良兵器,打造出一批适合攻城的重型器械,发誓要在下一次交锋中一雪前耻。
大宋朝廷这边,李纲的改革虽然取得了一些初步成效,但也遭遇了重重阻力。
一些权贵表面上对改革点头称是,暗地里却阳奉阴违,拖延甚至阻挠改革措施的落实。李纲为了推动改革,日夜操劳,身体每况愈下。
赵翊、岳飞、宋林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他们明白,要想彻底改变大宋的命运,光靠朝堂上的政令是远远不够的,还得从基层做起,唤醒民众的力量。于是,三人决定在各地推行“忠义社”,招募百姓自发组织起来,保卫家园。
他们制定章程,训练民众,传授一些基本的军事技能和防御知识。一时间,大宋各地“忠义社”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百姓们团结一心,形成了一道坚固的民间防线。
然而,就在大宋上下齐心协力,为抗金做准备之际,一场突如其来的天灾席卷了南方。暴雨倾盆而下,洪水泛滥,淹没了大片农田,冲毁了无数房屋,百姓流离失所,哭声震天。
徽宗听闻此事,大惊失色,忙召集大臣商议赈灾之事。
朝堂上,主和派再次借机发难,他们声称这是上天对大宋执意抗金的惩罚,力主停止一切战备,全力赈灾,甚至提出向金兵求和,请求援助。
李纲等人则坚决反对,认为天灾虽可怕,但绝不能因此而动摇抗金的决心,应在赈灾的同时,继续加强国防。双方各执一词,争论不休。
赵翊、岳飞、宋林得知朝堂纷争后,心急如焚。
他们一方面上书朝廷,表明抗金与赈灾并不矛盾,应双管齐下;
另一方面,亲自带领军队奔赴灾区,帮助百姓抗洪救灾。他们在洪水中奋战数日,背沙袋、堵决口、救难民,累得精疲力竭,但从未有过一句怨言。百姓们看着这些满身泥泞却依旧奋战不止的将领,心中满是感激与敬佩。
在赵翊等人的努力下,灾区的灾情逐渐得到控制。
百姓们在废墟上重建家园,重拾生活的信心。而大宋朝廷,也在这场天灾的考验下,艰难地维持着抗金与赈灾的平衡。
但完颜宗望并未放过这个天赐良机,他得知大宋南方受灾后,立即调集大军,再次南下。
这一次,他兵分三路,一路直扑潭州,一路绕道侧翼,还有一路佯装进攻京城,试图扰乱大宋的军心民心。
大宋朝廷闻风而动,紧急调遣各地军队迎敌。赵翊、岳飞、宋林临危受命,分别率军抵御金兵。
岳飞驻守潭州,面对金兵的猛烈进攻,他毫不畏惧。
他利用潭州城的地形优势,巧妙布局,设置多重防线。城墙上,强弩手严阵以待,一旦金兵靠近,便万箭齐发;城门处,刀斧手列阵守护,随时准备与金兵展开肉搏。岳飞亲自在城楼上指挥,他目光如炬,声如洪钟,鼓舞着将士们的士气:“兄弟们,今日便是咱们为国尽忠之时,哪怕战至最后一人,也绝不让金兵踏进潭州城一步!”
赵翊率领一军,在侧翼与金兵展开周旋。
他深知自己兵力有限,不能与金兵正面硬刚,于是采用游击战术,时而突袭金兵的粮草辎重,时而骚扰金兵的行军队伍,搅得金兵不得安宁。金兵恼羞成怒,多次调集大军围剿赵翊,可他总能凭借着对地形的熟悉,巧妙突围,让金兵无可奈何。
宋林则负责守卫京城周边,他组织百姓,加固城防,挖掘壕沟,设置障碍。同时,他还与京城中的守军密切配合,一旦金兵佯装进攻,便以空城计应对,让金兵摸不清虚实。
这场大战,持续了数月之久,大宋军民在赵翊、岳飞、宋林等将领的带领下,顽强抵抗,浴血奋战。金兵虽来势汹汹,但始终未能突破宋军的防线。
随着冬季的来临,北方天寒地冻,金兵的粮草供应逐渐出现问题,士气低落。
完颜宗望见大势已去,不得不再次下令退兵。
大宋,又一次在绝境中挺了过来。但经此一役,大宋也付出了惨重的代价,无数将士战死沙场,百姓们生活困苦。赵翊、岳飞、宋林等人望着满目疮痍的山河,心中满是悲痛与忧虑。他们知道,大宋的复兴之路,还很长很长……
战后,徽宗再次召见赵翊等人,对他们的功绩赞不绝口。
然而,赵翊等人却没有丝毫喜悦之情,他们向徽宗进谏,希望皇帝能从这场战争中吸取教训,加快改革步伐,充实国力,团结民心。徽宗默默点头,似有所悟。
回到营地后,赵翊、岳飞、宋林等人并未停歇。他们开始总结这场战争的经验教训,整顿军队,筹备下一次战斗。
同时,他们还积极参与到地方的建设中,帮助百姓恢复生产,重建家园。
大宋,在这血与火的磨砺中,在忠勇之士的坚守下,一步一步,向着未知的未来,艰难前行……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