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1章 小国大军事的怪胎
眼魔的秋波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411章 小国大军事的怪胎,明末华商之南海边地公司,眼魔的秋波,新笔趣阁),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1611~1632年的古斯塔夫二世时期,瑞典常备军约3万–4万,占本土人口近3%。
在1618–1648年的三十年战争中,瑞典通过雇佣军和强征外国士兵,巅峰时期总兵力达15万,人口占比接近惊人的17%,远超本土人口承受能力。
其维持庞大军队的方式主要有三种。
一是“以战养战”,依赖德意志占领区的资源,如掠夺、征税。
二是军事改革,推行义务兵役制,每10户抽1丁,但实际依赖雇佣兵。
三是铜矿经济,瑞典铜出口占欧洲市场2\/3,财政收入的60%用于战争。
然而与永明镇和瑞典相比,后金在军队占人口比例上才是一个真正的怪胎。
1615年,后金人口约35万,但军队已达6万,占比约17%。
1619年萨尔浒之战时,后金动员了8-10万军队,包括蒙古盟友,而当时总人口可能仅50万左右,军队占比高达16-20%。
相比之下,同时期的欧洲国家,如法国、西班牙的军队占比通常仅1-5%。
这与其全民皆兵的军事制度是分不开的。
后金实行“十丁抽一”甚至“三丁抽一”的征兵制度,几乎所有成年男性都可能被征召。
朝鲜史料记载,后金“从十岁小儿,到七十老翁,无不从军”。
其赖以维持庞大军费开支的,是一种农业与掠夺结合的经济模式。
后金早期依赖渔猎和掠夺,但很快转向农耕,尤其是征服辽东后,大量汉人被迫耕种,粮食产量大幅提升。
通过“计丁授田”政策,后金将土地分配给士兵和归附人口,确保稳定的兵源和粮饷。
后金军每次出征都以“抢西边”为目标,掠夺人口、牲畜、金银以维持战争。
例如,1629年的“己巳之变”,后金军劫掠河北,俘获人畜46万,极大缓解了经济压力。
八旗的战斗力与其在动员和决策上的高效是分不开的。
八旗制度将军事、行政、生产融为一体,士兵平时务农,战时出征,极大提高了动员效率。
相比明朝的卫所制,兵农分离,战斗力低下,八旗军更具凝聚力和战斗力。
后金的“议政王大臣会议”使军事决策极为迅速,如萨尔浒之战“凭尔几路来,我只一路去”的战术,三天内就制定并执行。
相比之下,明朝的朝廷决策往往因党争拖延数月。
对比其他怪胎国家,如欧洲的瑞典和普鲁士,后金也是极其特殊的。
瑞典在三十年战争期间依赖雇佣军和掠夺维持庞大军队,但终因财政崩溃而衰落。
普鲁士18世纪军队占比高达4-7%,但依赖严格征兵和重税维持,社会负担极重。
后金却能通过八旗制度、掠夺经济和高效决策,长期维持高比例军队而不崩溃。
后金以极小的人口基数维持了一支规模庞大的军队,并通过八旗制度、掠夺经济、农耕补充、快速决策等独特方式,克服了经济和人口限制,最终击败明朝。
这种模式在17世纪的全球范围内极为罕见,堪称是一个军事-政治上的“怪胎”。
实际上,以永明镇目前六万的人口规模,李国助理想中的军队数量是一万,占比接近人口的17%。
换句话说,就是在军队规模上,他在向后金看齐。
但在维持庞大军队开支方面,他却有自己的一套,并不打算模仿后金。
他参考的其实是欧洲的威尼斯城邦和三十年之后的明郑政权。
这两个政权有三个共同点。
一是小国大军事,均以极小人口维持超比例军队。
二是商业支撑,依赖贸易而非传统农业经济。
三是海洋霸权,海军为核心,控制关键航线。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